搜索

洛阳客家联合会民间文化研究中心部分成员走进鸣鹤博物馆

  10月3日,在国庆放假期间,洛阳客家联合会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在洛阳市第六高级中学(原中学)鸣鹤博物馆召开了第三次办公会,研究中心工作。

  鸣鹤博物馆现有展厅面积500余平方米、展品1000余件,由石器厅、陶器厅、瓷器厅、青铜器厅、民俗厅五个展厅以及资料室、整理室、监控室组成。除常规展览外,博物馆还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考古文物知识讲座、文物修复操作和文化交流活动,并向所有学校及社会免费开放。

  鸣鹤博物馆位于洛阳市第六高级中学(原洛阳市中学)校园内,地址:东花坛熙春西路。

  鸣鹤博物馆是在鸣鹤考古社的基础上成立起来的。鸣鹤考古社是回中为响应党和国家传承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促进优秀民间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号召,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于2016年1月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支持下,由之前建立的历史风云社转型而来。这是北大提供学术支持的河南省第一家中学考古社。

  考古社成立以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课堂授课、知识竞赛、历史剧演出、参观博物馆、考古发掘工地实习、专家讲座、论文撰写、古建筑临摹等,从而营造了学习氛围,树立了文保意识,丰富了课余生活,繁荣了校园文化,拓宽了社会视野。社团同学在活动中还订正了地方志和中的一些错误表述,并先后取得30多项省、市级奖励,特别是同学们参与的《基于研究性学习背景下的洛阳老城历史遗存调查与研究》获得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同时,2017-2019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优秀考古社。

  鸣鹤考古社先后聘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导师徐天进教授、洛阳民俗博物馆馆长王支援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导师韦正教授、中国社科院博士生导师许宏研究员、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研究员等全国知名专家为指导教师。他们以举办讲座、赠送图书及音像制品、捐赠博物馆展品等形式对考古社予以指导和帮助。

  鸣鹤考古社积极与全国各省市兄弟学校建立联系,积极帮助安徽、湖北、湖南、新疆等其他省市的一些兄弟学校建立考古社。指导教师赵林安两次参加北京大学的专业知识培训,并在北京大学第二次全国中学历史教师培训班上做典型发言;还于2016年5月应中国考古学会邀请,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中学教师代表出席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可以说,回中鸣鹤考古社得到了北京大学和全国其他兄弟学校的一致认可。

  2017年12月,鸣鹤考古社承办首届全国中学考古社建设年会,来自北京、山东、陕西、安徽、浙江、江苏、四川、重庆、广东、河南以及澳门等十多个省市的中学考古社代表以及北大和中国社科院专家与会,中国社科院官网和中国文物报予以整版报道。2018年10月,负责人赵林安应邀参加中国公共考古贵州论坛,并发表题为《全国中学考古社的现状及发展》的演讲,受到全国考古界专家极大关注。2019年11月,赵林安应邀参加中国公共考古桂林论坛,并发表《博物致知、文明互鉴——走向一带一路的全国中学考古社》的演讲,再次引起与会专家的关注。

  为了打造鸣鹤考古社的物质载体,2017年10月学校正式向洛阳市教育局提出建设历史文博课程基地的申请,其中包括标本陈列室(博物馆),并积极与市教育局、文物局等沟通,获得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北大徐天进教授、洛阳民俗馆王支援研究员和全国中学考古社联盟刘庆华老师还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持,特别是王支援馆长捐赠了大批展品。

  2019年6月,洛阳市中学鸣鹤博物馆正式成立,并按照洛阳市文物局要求向河南省文物局提交了博物馆备案确认书。

  2020年5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将鸣鹤博物馆载入最新的全国博物馆名录。这是全国首家由北大考古提供学术支持、地方中学主办并以中学命名的综合性开放式考古博物馆。

  2020年12月,鸣鹤博物馆被洛阳市文物局确定为第一批洛阳市文博研学基地。

  2021年1月,鸣鹤博物馆被洛阳市教育局确定为第一批洛阳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石器厅陈展有人类早期生产生活使用的石器,即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古人制作的石器。在从早期猿人向“新人”演进的漫长过程中,人类在体质上与意识上逐渐与动物区别开来,开始了人类最初文明的创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人类文明的初始形态——“石器文明”,其所留下的诸多生产工具、武器与器皿的雕刻、图画、装饰品虽然原始粗糙,但却朴素直观地“记录”了人类最初的物质和精神生产实践活动,朦胧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样式、生活方式与心态、思维,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他们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为日后的“文字文明”奠定了基础。

  人类的早期发展,经历了石器、青铜器、铁器等阶段。在这些阶段,人类用于制造工具和其他器具的材料,就是文明程度最主要的标志。正因为石器时代是文明的起点,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技术进步与发明的历史,也就从研究最初的劳动工具——石器开始。

  在人类物质文明史上,石器时代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一开始,人类只会使用天然的木棒和石块来获取食物、保护自身,后来,才渐渐有了对天然物的加工。人类使用石器的漫长历程,可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中国境内已知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有300多处。考古发现,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已能打制粗糙的石器,石料主要是石英石,多为用石锤打制而成的刮削器和三角形的尖状器。

  陶魂厅展出有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各型陶器。陶器是一种火与土的艺术,以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1000℃高温下焙烧而成,坯体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声音不清。陶器历史悠久,考古发现,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就已有了简单粗糙的陶器。陶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生活用品,而现在一般作为工艺品收藏。中国最早的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大约在距今15000年左右,在中国南方可能已经开始制陶的试验,到了距今9000年左右,大致完成了陶器的发明和探索。

  周朝,以陶轮制作的陶器会以更高温烧制,使其硬度增加,同时也会使用绿色的釉料。

  秦朝,已出土的陶俑兵马俑成为了当时最具代表性的陶器,而在此时陶器的描绘主题由动物转变为人。

  唐朝,中国出现了白色陶瓷,同时也出现了其他陶像。“唐三彩”成为当时艺术精华的代表。

  宋朝,由于瓷器技术开始成熟,使中国陶器的辉煌被瓷器完全遮盖。此后,中国的陶瓷器重点便落在了瓷器上。然而,明清的紫砂壶等陶器乃至近代江苏宜兴、广东石湾的陶器工艺仍然有着非常高的水准。

  瓷韵厅的展品最为丰富,展出有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瓷器以及瓷器原材料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瓷器的发明,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着其他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最终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的过程。

  至宋代,瓷器的发展达到成熟和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钧等五大窑系名重千古。而被称为瓷都的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其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并称为“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异常。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体现在历代瓷器上的纹饰图案的文化内含是丰富多样的,归纳起来大致有神话传说、人物故事、宗教信仰、飞禽走兽、花卉翎毛以及风俗习惯等。其文化寓意,既有趋吉避凶的吉祥,又有美好的憧憬。各型瓷器上的吉祥纹饰,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已成为中国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厅的展品主要来源于当地。民俗,即民间风俗,其内容十分宽泛,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是千百年来流传积淀的民间传统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传承文化中最贴近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的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

  青铜器厅展出有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以及反映青铜冶炼锻造技术的展品(如孔雀石)和冶炼铜矿石的炼炉等。青铜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青铜时代又称青铜器时代、青铜文明。在青铜时代,中国已经建立了国家,有了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并且汉字业已发展成熟。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始于公元前21世纪,止于公元前5世纪,大体上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约经历了1500多年的历史。这与中国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发展及衰亡相始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青铜冶炼铸造技术,是在红铜冶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是世界上铁器和青铜器发明最早的地区之一。中国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青铜艺术品,显示了绵延1500多年中国青铜器的萌芽、发展和变化的历史。

  鸣鹤博物馆结合洛阳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了一系列极具教育意义的课程,如《一个王朝的背影——说商》、《考古训练营》、《初识考古学》、《初识中国瓷器》,并承担了《洛阳都城遗址历史研学旅行实践课程》、《高中学生社团活动对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与途径》、《历史与考古类学生社团促进校园民间传统文化特色建设的实践研究》、《传拓技艺研学课程》、《体验汲水之乐 感受中华智慧——中国古代汲水研学课程》等。

  第一项:研究增补洛阳市第六高级中学(原中学)副校长赵林安,“图说洛阳”公众号创办人、美篇“同城洛阳”主持人常立新为洛阳客家联合会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增补河南省省级非遗项目—孟津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畅杨杨为洛阳客家联合会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得到一致通过后,将履行必要程序。

  赵林安,历史高级教师,洛阳偃师人。1995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系,先后在北京大学、北师大、华东师大、西南大学、华中师大、陕西师大、南京师大、河南大学以及国家文物局文博人才培训基地等单位进修、培训。2010年8月由洛阳市第24中学调任洛阳市第六高级中学副校长至今。

  在北京大学帮助下2016年创办河南省第一家由北大考古提供学术支持的考古社——鸣鹤考古社,2019年创办全国第一家中学考古博物馆——鸣鹤博物馆(2020年5月国家文物局备案)。2020年12月和2021年1月鸣鹤博物馆分别被市文物局和市教育局遴选为第一批研学基地。2022年3月与民俗博物馆和洛阳师院共建洛阳师院历史背景和文化学院本科生培养基地。2022年6月被河南科技大学授予历史学、考古学优质生源基地。2022年8月作为主持人被河南省教育厅遴选为河南省首批普通高中历史学科基地。2022年9月鸣鹤博物馆被评为洛阳市社科普及基地。

  先后获教育部国培计划示范性培训团队全国高中历史骨干教师、全国普通高考优秀评卷教师(连续十年)、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骨干教师、洛阳市优秀教师、洛阳市优秀名师、洛阳市教育系统优秀员等荣誉称号。洛阳师范学院外聘教师,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联合培养基地特聘专家。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得者。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鸣鹤考古社和鸣鹤博物馆负责人,中国公共考古贵州论坛、桂林论坛特邀演讲嘉宾。

  参编专业书籍8部,发表(获奖)论文、优质课、课题(子课题)及荣誉等业绩140余项。

  畅杨杨,男,1991年生,汉族,洛阳孟津人。河南省省级非遗项目—孟津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受祖母习翠英熏陶,幼年时对剪纸感兴趣,跟祖母学习传统剪纸,从中学起参加展览赛事,多次获奖。毕业后开始搜寻、整理孟津地区剪纸的资料,专职为孟津地区剪纸的保护传承而奋斗。

  现为 全国青联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洛阳市人大代表,洛阳市青联副主席,洛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获得文旅部“全国乡村文旅能人”农业农村部、中国农民丰收节组委会“十大乡土工匠”、河南省第二批农村实用人才 河南省青年五四奖章、洛阳市河洛工匠、最美奋斗青年、拔尖人才等称号。

  第二项:听取洛阳客家联合会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董子龙介绍以真实历史故事改编的反映客家人的历史剧本的情况及后续跟进工作。

  第三项:听取洛阳客家联合会民间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连世民介绍与洛阳民俗博物馆合作创办“喜迎二十大”剪纸长卷成功举办的情况和洛阳客家联合会给我们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安排办公地点的情况汇报。

  第四项:听取洛阳客家联合会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百灵就洛阳客家联合会交给我们民间文化研究中心的几项工作进展情况及文创产品研制情况的汇报。

  办公会现场,大家都表示要尽心尽力做好工作,努力为洛阳客家联合会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增砖添瓦,贡献力量。